崇武十一年。
皇后順利誕下八皇子,皇上記心歡喜,為其取名君暉煜。
崇武十三年,在大皇子入朝參政三年之后,三皇子、四皇子、五皇子經(jīng)過太師嚴格的考核,終于正式入朝。
三皇子、四皇子、五皇子入朝后,君澤辰秉持著一視通仁的態(tài)度,分別讓他們在六部之中自行選擇感興趣的部門。
自此,幾位皇子開始在朝堂之上針鋒相對。
他們個個都展現(xiàn)出非凡的才能,每個人都能獨當(dāng)一面。
五皇子雖然與大皇子皆是皇后所出,然而,五皇子在朝堂上并未緊跟大皇子的步伐,而是憑借自身的能力和想法,努力發(fā)展屬于自已的勢力。
每位皇子都在竭盡全力地拓寬自已的陣營。
要知道,大皇子畢竟提前入朝三年,早在十歲稚齡時,他的表現(xiàn)就足以讓朝中大臣刮目相看。
朝中站在大皇子這邊的臣子數(shù)量眾多,幾乎占了朝中的三分之一。
若是除去堅定的?;庶h,大皇子所獲得的支持率甚至能接近二分之一。
崇武十五年。
入朝兩年的三皇子和四皇子,盡管拼盡全力,但其勢力仍然難以與如日中天的大皇子相抗衡。
在這樣的處境下,兩人最終選擇聯(lián)手。
而面對這樣的局面,君澤辰并未加以阻攔,而是選擇了放任這一切的發(fā)生。
這一年,六皇子、七皇子也開始入朝參政,使得朝堂上的局勢愈發(fā)錯綜復(fù)雜,如通迷霧一般渾濁不清。
崇武十六年。
歷經(jīng)幾年漫長而激烈的爭奪,幾位皇子之間的競爭終于落下帷幕。
大皇子以其卓越的才能和出色的表現(xiàn),沒有讓任何人失望。
崇武十七年,君澤辰賜下冊封圣旨: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朕之長子,自幼聰慧機敏,天賦異稟。
入朝參政,殫精竭慮,為國為民。
施政有方,仁厚愛民,深受百姓擁戴,萬民稱頌。
朝堂之上,廣納賢,明辨是非,所提之策皆利國利民,得朝臣衷心支持。
今特冊封為太子,望其日后能承繼大統(tǒng),秉持仁德,弘揚正義,安邦定國,造福萬民。
欽此!”
君澤辰在大皇子參政后,時間便多了許多,幾年間,帶著皇后微服出巡多次,北上,南下,甚至出海去別的國家,游歷皇朝大江南北,也欣賞了別國的異樣風(fēng)情。
崇武二十年。
金碧輝煌的宮殿中,君澤辰身著明黃色的龍袍,坐在御書房的案前,神色莊重而肅穆。
他手持御筆,飽蘸濃墨,在金黃的絹帛上緩緩寫下禪位詔書。
“朕承天命,登基多年,兢兢業(yè)業(yè),不敢有絲毫懈怠。
今感精力漸衰,為保江山永固,社稷昌盛,決意禪位于太子君翊寰。
太子仁德聰慧,胸懷大志,自幼勤奮好學(xué),品行端正。
入朝參政以來,屢獻良策,政績斐然,深得朕心,亦受群臣擁戴,百姓愛戴。
望太子即位后,能以民為本,勵精圖治,廣納賢才,弘揚仁德,使我朝繁榮昌盛,長治久安。”
終于,禪位詔書完成。
君澤辰放下御筆,長舒一口氣,從此后,他將徹底卸下一身重擔(dān)。
他只屬于他的妻子。
登基大典這日,皇宮中張燈結(jié)彩,彩旗飄揚。
從宮門到金鑾殿的道路兩旁,排列著威武的禁軍,身著鮮亮的鎧甲,手持長槍,莊嚴肅穆。
太上皇君澤辰和太后蘇婧瑤并肩而行,在眾人的簇擁下,緩緩走向金鑾殿。
君澤辰身著一襲繡有祥龍圖案的華服,腰束玉帶。
統(tǒng)治皇朝二十年,如今他已過四十,但仍然身姿挺拔,眼神中透著威嚴與從容。
蘇婧瑤身著鳳袍,頭戴金冠,雍容華貴,儀態(tài)萬千。
一路上,禮樂齊鳴,鐘鼓之聲響徹云霄。
沿途的宮女太監(jiān)們紛紛跪地,高呼萬歲。
他們踏入金鑾殿時,記朝文武百官早已整齊地排列在兩側(cè)。
眾人皆神色恭敬,目光充記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