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是姓袁的,解放那會怎么沒把他們都給槍斃了啊?!?
得罪了地頭蛇,往日門庭若市的《文寶齋》也變得冷清了起來,好不容易有個說話的人,莘南頓時竹筒倒豆子,將對方的來頭說了出來。
在解放前的時候,京城有天橋,金陵有夫子廟,而津天的“三不管”,都是解放前江湖人士的樂園,罪惡的淵藪。
1900年義和團運動以前,津天市的繁華區(qū)在馬頭一帶,所以清代人的詩文中就有“繁華要數(shù)估衣街,宮南宮北市亦佳”的說法。
而侯家后一帶,茶樓、戲院、酒館、飯莊、澡堂、妓院密集,是當(dāng)時津天的游樂場所,被稱為“銷金鍋子”。
而在八國聯(lián)軍侵華之后,大關(guān)河沿,侯家后、北門外的繁榮一落千丈,到是東興市場也就是這條古玩街附近的一塊百余畝的洼地興旺了起來。
時間長了,這片洼地就形成了一個集市,有賣大力丸和假藥的,賣“折羅”(飯館剩菜剩飯)的小吃的,剃頭打辮子的,拉洋片的,擺茶攤的等等。
久而久之,這個集市變得越來越大,被稱為了津天的南市,還有一個名字,就叫做“三不管”。
而“三不管”這個名字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亂葬崗子(隨便埋死人)沒人管,打架斗毆沒人管,坑蒙拐騙沒人管”。
另一種說法則是因為這塊大洼在中國城區(qū)以南,法、日租界的西北,三個國家對這塊租界地發(fā)生的案件都推諉不管,因而叫“三不管”。
南市地方不算大,卻是三教九流、“耍巴人兒”的活躍的地方,集中了天津的茶園、戲院、飯館、旅店、鞋帽服裝、糕點糖果、大煙管等等店鋪。
同時也是是江湖藝人“撂檔子”的地方,像練武場、摔跤場、大力丸、賣羊腸、豆汁和說書清唱的,應(yīng)有盡有。
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像這種極盡繁華燈、紅酒綠之地,自然也少不了那些軍警、特務(wù)、流氓們的影子。
而在這“三不管”地帶,勢力最大,惡行最多的,就要數(shù)袁會文了,當(dāng)時就流傳著南有杜月笙,北有袁會文的說法。
袁會文的父親袁老先,本就是一個著名的混混,袁老先有點武功,手使一把特制鐵锨,糾集弟兄及子侄十余人,在蘆莊子一帶形成一霸。
民國初年袁老先弟兄相繼死去,袁家也逐漸衰落,而袁會文生性粗野,不讀書不求上進(jìn),整日在鄰里間打架斗毆,終日游蕩于“三不管”,后來拜在了青幫大佬白云生的門下。
當(dāng)時的津天江湖道上,勢力最大的就白云生。
那會津天軍政工商文藝各界中的一些人,如淪陷時期商會會長劉靜山、穆莊子天齊廟的大惡霸王海明、武縣的土皇帝柳小五都是白云生的徒弟。
除拜白云生為師加入青幫外,袁會文在30年代初更認(rèn)了兩個干爹,一個是軍閥李景林部下的軍長謝玉田,一個是日租界華捕偵緝隊長劉壽巖,從而更增長了袁會文的囂張氣焰。
靠著這些勢力,袁會文在津天市是無惡不作,開設(shè)了多家賭場,并且販賣煙土,害的無數(shù)人家破人亡,而且袁會文還曾經(jīng)與土肥原系日特勾結(jié),在津組織“便衣隊”。
在解放后的第二年,惡貫滿盈的津門巨霸袁會文沒能逃脫法網(wǎng),于一九五零年被判處了死刑,但當(dāng)時他的親友爪牙公然為他舉辦了隆重的葬禮,還鬧出一場非常大的風(fēng)波、
而莘南口中的袁家,就是袁會文的后人,在過去了三十多年后,袁會文的孫子袁丙奇,又開始在津天市興風(fēng)作浪起來。
袁丙奇的年齡并不大,今年也就是剛剛四十,不過他從八十年代初期,就糾集了一幫地痞流氓,用恐嚇打砸的方式,在昔日的“三不管”,也就是如今崇仁宮站住了腳。
袁丙奇繼承了他爺爺袁會文的兇狠狡詐,名義上做著正當(dāng)生意,但暗中實際控制著津天市的地下社會,并將其發(fā)展成了他的斂財工具。
別的不說,僅是這古玩街一月的進(jìn)項,就能達(dá)到數(shù)十萬之多,加上袁丙奇壟斷的一些物流貨運的生意,他早就晉身到億萬富翁的行列之中了。
莘南原本也不知道這些事情,但古玩街上一些叔伯怕他吃虧,才把這些告訴他的,此刻一股腦的全都倒給了秦風(fēng)。
ps第一更,生病了,這也奇怪,睡到11點50自動醒了,胖子這得多敬業(yè)啊,求三江票,推薦票!
_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