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徹到大連的時間是七月份中旬,全部戰(zhàn)船改造完畢時,已經(jīng)進入了九月份。
兩個多月的時間,上千名工匠加上數(shù)萬勞工辛勤工作,才將改造工作順利完成。
前世看到隋煬帝建龍舟、下運河導致百姓民不聊生這段歷史時,李徹心里還有些疑惑。
不過是造個船而已,怎么就耗費民力到如此程度了?
輪到自己實操時才發(fā)現(xiàn),在技術(shù)低下只能靠人力的古代,就連修船這種工程都消耗相當巨大,更別提造船了。
隋煬帝六年內(nèi)累計征調(diào)人力近五百萬,如此大規(guī)模的征發(fā),導致大量青壯年脫離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農(nóng)田荒廢,糧食生產(chǎn)驟降。
此外,民夫需自備糧食工具,加之惡劣的施工條件,如疾病、饑寒等等,史載‘死亡者過半’。
這也是古代的通病,但凡心存大志的帝王,無論歷史評價是好是壞,想要創(chuàng)下一番偉業(yè),必然會對百姓造成一些傷害。
隋煬帝如此,漢武帝也如此......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李徹自然不會如此苛待勞工,只要是在碼頭工作的,不論是工匠、還是民工,都會提供每日餐食和住所。
相比之下,待遇更好,工作積極性自然高漲,所以工程完成得也更快。
雖然消耗了大量財力、糧食,但相比于更難以修復的人心,李徹覺得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不過,工程速度的問題解決了,該如何保證質(zhì)量呢?
其實也很簡單,每艘戰(zhàn)艦都有一個負責的主工匠,他會作為船匠隨船出發(fā)。
坐你自己修的船去大海,總不敢偷工減料了吧?
改造工作進入尾聲,接下來就是往船隊里裝載物資、貨物了。
第一次遠航,炮彈、火藥、武器什么的還是其次,最剛需的還是食物。
茫茫大海上補充食物極其困難,有時候航行好幾天都遇不見陸地和島嶼,即便遇上了也很難補充能供給五千人大船隊的食物。
所以食物一定要帶夠,多帶高熱量的糖、肉干、干糧,還有一定數(shù)量的蔬菜和水果,補充各種維生素。
至于貨物方面,更需要精挑細選。
此番出航少不了和各地的原住民、土著打交道,那些上來就有攻擊性、完全沒法溝通的原住民無需多說,直接武力碾壓就是。
而那些相對比較愛好和平,能進行簡單溝通的,還是要通過以物換物來建立基礎信任。
人才是最重要的資源,李徹想要控制東南亞,未來還要掌控全世界,光靠奉國的幾百萬人遠遠不夠,算上大慶的也不夠。
而和這些土著貿(mào)易,用食物、礦產(chǎn)這些基礎物資顯然不太合適。
這些東西對方也有,而且太占地方。
李徹精挑細選下,從奉國出產(chǎn)的商品挑出了幾個。
首先是武器,用奉國鋼材制造的武器水準,絕對遠超土著手中的長矛、石斧。
還有玻璃制品,如鏡子、玻璃杯之類的,這些廉價但新奇的小物件對土著具有強烈吸引力,葡萄牙人就曾在非洲用玻璃珠大量換取黃金和奴隸。
李徹為此特意讓玻璃坊生產(chǎn)了一大片晶瑩剔透、五顏六色的玻璃珠,用于和土著交易。
其他的,如打火機、羅盤、望遠鏡等物件,也多帶了一些,既可以自用,又可以交易。
趁著備貨裝貨的空擋,李徹回了一次朝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