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quán)明赫和沈毓凝接受了眾人拜見后,坐在高位上。
她方才感覺到的那股強烈的目光并未就此消失,依舊若有若無地縈繞在她身邊。
沈毓凝沒有直接去尋找目光的來源,而是不動聲色地用余光悄悄打量,很快便確定了那人。
是一位身穿藍色錦袍的男子,臉上還戴著一副面具,瞧他的打扮以及所處的位置,應(yīng)當是前錦麟國的宗室?
沈毓凝覺得奇怪,只是此刻來不及細細思量緣由。
等到大典結(jié)束,直至宴會開始,那道目光依舊如影隨形,總是讓沈毓凝若有若無地感受到,仿佛有一雙眼睛,一直在暗處默默注視著她。
坐在旁邊的權(quán)明赫,似是察覺到了她的心不在焉,藏在寬大袖子下的手,不動聲色地捏了一下她的手。
“怎么了?累了?”
沈毓凝微微搖頭,她的身子往權(quán)明赫靠近傾斜。
壓低聲音道:“陛下,殿中為何有位戴著面具的男子,瞧那打扮,像是前朝宗室?”
她似是好奇。
權(quán)明赫順著她的目光,將視線移到了那位正與一旁大臣舉杯暢飲的面具男子身上。
“他是前錦麟國的宗室?!?
權(quán)明赫提到前錦麟國,便眼神晦暗。
當初,他或武力征伐,或受降納土,終是一統(tǒng)江山,成就乾朝盛世之基。
蒼瀾國與幽冥國在他的兵鋒之下,無力抵抗,被武力收復(fù)。
而紫川國與錦麟國見大勢已去,選擇了投降歸順。
身為帝王,權(quán)明赫自然從小就接受并秉持“君權(quán)神授”的理念,帝王是上天選定的神之代人,身負著治理天下、安定黎民的重任。
雖然他推翻了以前的政權(quán),但是以前政權(quán)的皇室仍然是推行這樣的理念。
善待前朝皇族宗室,便是維護這一理念,讓百姓心悅誠服,毫無反抗之意。
自古以來,朝代更迭,猶如潮起潮落,可無論如何變換,皆有著不成文卻又至關(guān)重要的規(guī)矩。
哪怕是改朝換代,新朝可以將負隅頑抗的皇室貴族斬于劍下,卻絕不能對其余宗室毫無理由地趕盡殺絕。
其中緣由,不單單是出于仁德之心,更是出于對天下大勢和長久統(tǒng)治的考量。
趕盡殺絕之舉,于當下而,無異于在本就動蕩的局勢中再添波瀾,讓那些剛剛納入乾朝治下的百姓們心生恐懼與抵觸。
覺得新朝殘暴不仁,百姓怎會心甘情愿地歸順?
民心若是不穩(wěn),天下又何來太平可?
再者,著眼于長遠,王朝興衰交替,哪有能千秋萬載、永不更替的?
今日若權(quán)明赫對前朝宗室痛下殺手,將錦麟國皇室斬盡殺絕,雖一時之間或許能消除些許隱患,可卻在無形中埋下了禍根。
待到乾朝歷經(jīng)歲月變遷,至末代之時,曾經(jīng)的所作所為便會成為把柄,成為其他有心之人煽動百姓、挑起事端的借口。
屆時,怕是要遭受同樣的反噬。
況且,天下初定,各方勢力暗流涌動,皆在暗中觀望。
對于那些投降而來的國家的百姓們,本就心懷忐忑,不知新朝會如何對待他們。
權(quán)明赫接受錦麟國的投降,不單單是收下了那片土地和人口,更是對錦麟國皇室正統(tǒng)的延續(xù)。
只有善待錦麟國皇室,讓其在乾朝之中仍能保有一份體面與尊嚴,才能向錦麟國的百姓昭示,如今的乾朝皇帝心懷天下、寬厚仁慈,是真正將他們當作自已的子民看待,愿意接納他們,庇佑他們。
如此,方能安撫因改朝換代而惶惶不安的心,讓他們心甘情愿地融入乾朝,成為盛世的一份子,從而減少民間的暴亂,穩(wěn)固來之不易的大一統(tǒng)局面。
而錦麟國當時的情況又頗為復(fù)雜,內(nèi)部在投降一事上便產(chǎn)生了分歧。
錦麟國國主深知大勢不可違,為了保全百姓,選擇歸順,這本是順應(yīng)時勢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