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潛聽到蔡邕的話語,一直懸掛著的心總算是略略輕松了一些,畢竟之前遇到過太多的人,包括那些享有盛名的關(guān)東士族都似乎都是一副信心滿滿的樣子,絲毫沒有考慮過會失敗的問題。
蔡邕雖然也是沒有明確的說關(guān)東士族可能失敗,但是也并沒有否認(rèn)關(guān)東士族現(xiàn)在并不是完全符合道義,這就讓斐潛至少看見了一些希望。
斐潛最擔(dān)心的就是蔡邕也像斐家家主斐敏一樣,以為坐在洛陽城內(nèi),等著塵埃落定就萬事大吉,可以坐看風(fēng)雨,而自身又能逍遙在外。
哪有這等好事?
斐潛說道:“董仲穎發(fā)家于西涼,縱橫羌胡,歷經(jīng)百戰(zhàn),手下多有虎狼之士,豈有輕易束手之理?況關(guān)東士族人數(shù)雖眾,然各懷心思……”
蔡邕聽了斐潛講述完了酸棗的情況,搖頭嘆息一聲,沉默無語。
有些事情有時候并不是看不出來,又或是看不懂,而是自己不想去看,不想去懂。關(guān)東士族也不是圣人,又怎么可能不會有什么私欲?
蔡邕之所以聽完斐潛的訴說沉默以對,而不是駁斥的原因就是因為蔡邕之前一十二年的被迫顛沛流離的生活當(dāng)中,也是深有感觸。
因為痛過,所以懂得。
蔡邕仰著頭,目光悠遠(yuǎn),似乎在緬懷著什么,說道:“……晉靈公不君,趙盾三進(jìn),公初之將改,然猶不改,宣子驟諫,公患之,使i賊之,見盾盛服將朝,尚早而假寐。退而嘆之,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是為不忠;棄君之命是為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遂觸槐而死……春秋忠義之輩何其多也……”
這個典故斐潛也是清楚,晉靈公在春秋時期也算是一個名人,所做的事情也非常的有意思,是屬于暴力傾向的熊孩子系列……
斐潛看著蔡邕的神情,心中猜測估計蔡邕師傅多半是想起了漢靈帝時期,蔡邕他也是如同趙盾一般,多次的直勸阻漢靈帝,指責(zé)宦官擅權(quán),導(dǎo)致被宦官惦記上了,不僅將蔡邕逮捕下獄,而且蔡邕竟然也是遇到了趙盾一樣的遭遇,宦官也買通了刺客要來殺蔡邕……
幸好刺客感懷蔡邕的事跡,不僅沒有去殺蔡邕,還把這件事情通知了蔡邕,讓他小心……
可是蔡邕和趙盾唯一的不同的地方,趙盾最后是實在忍受不了熊孩子晉靈公,將晉靈公誅殺了,而要讓蔡邕選擇動手殺漢靈帝又或是其他什么人,可能蔡邕沒有這個魄力的……
另外,蔡邕提起這個事情,似乎也有一些針對于當(dāng)下關(guān)東士族的感慨,就連刺客都有忠義之心,而這些平常張口閉口都是大義的人,所作所為卻未免讓人有些不齒。
但是蔡邕這樣的辭,讓斐潛心中有了一些不好的感覺。
斐潛說道:“如今洛陽之地紛爭并起,君子尚不立于危墻之下矣!昔日齊侯侵蔡,蔡潰,遂伐楚,時楚不敵,楚子使屈完如師,若以德綏,準(zhǔn)敢不服?若以力取,則雖眾無用矣!與當(dāng)下何異?今城中無德,城外無義,師傅又何必自縛于此耶?荊襄鹿山之下,潛尚有木屋一座,雖無精細(xì)之器,但有鴻儒論道,且卻案牘之勞,可調(diào)綠綺之琴,豈不美焉?”
斐潛離席而拜,說道:“懇請師傅三思!”
蔡邕聞,沒有說話,只是點(diǎn)了點(diǎn)頭,隨后又搖了搖頭……
斐潛真心有些急了,這個老頭子,又是點(diǎn)頭又是搖頭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蔡邕呵呵一笑,說道:“此事……暫且后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