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有一句話是怎么來數(shù)說的?
想起來了。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無新事。”――出自后世洗腦排名第一的書。
斐潛在后世就沒少用這句話來忽悠萌新,反正枯燥無味的事情是上班族最大的無奈和最深沉的痛。
有了這樣一句話,多少也會有那么一點點的安……慰……
算是吧。
其實在胡人政策這一塊,不光是漢朝,在古代絕大多數(shù)的朝代都是有些矯枉過正,不是畏懼如蛇蝎,就是鄙視如草芥。
依照賈衢所說的來分析,現(xiàn)在的漢朝廷就像是總公司,只要求下級的分公司定時上供一個總數(shù),至于這個營業(yè)總數(shù)是怎樣來的,根本懶得管,也就是說,換后世的說法,妥妥的結(jié)果為導(dǎo)向,過程不重要。
這樣的政策策略,執(zhí)行下來的時候,到后期對漢人自己都出問題了,更不用說本身就沒有多少親和度的胡人了。
所以后世職場當(dāng)中最常出現(xiàn)的營銷模式的天坑就在漢朝這個時間點出現(xiàn)了……
前任拼命拉人頭,搞營銷,填費用,然后出了一份漂亮的kpi報表,拍拍屁股走了,繼續(xù)升官發(fā)財去了,然后繼任者過來一看,傻眼了……
人呢?
不是說好了千人的團隊么?
在賬面上……
真的有這么多人?怎么平常見到的就一兩百個人?
反正賬面上有這么多……
……
然后這個繼任者想要自己的屁股不著火,怎么辦?
繼續(xù)拉人頭,搞營銷,填費用,直到一天要么自己撐不住,要么下一任撐不住,整個盤面爆炸了,才會被人所察覺。
西涼這個鍋炸了,然后漢王朝填進去上百億的錢,幾萬人的性命,才勉勉強強給補了一下,雖然還在漏水,多少像個樣子……
并州這個鍋也炸了,此時的漢王朝就真的無能無力了,只能任其炸得一塌糊涂,將許多郡縣治所從此撤銷……
因此,西涼、并州糜爛到今天的這個地步,到底算誰的鍋?
誰該為這個事情負責(zé)?
大家一起默默的看向了坐在皇位上的皇帝……
反正你最大,這鍋你不背,誰來背?
皇帝跳腳,老子沒錢。
大臣攤手,在下也沒錢。
然后皇帝和大臣,就相視一笑……
整天埋頭在地里的農(nóng)民忽然感到了菊花一緊,渾身一震……惡寒……
所以說黃巾起義爆發(fā),也不是完全是土地的鍋,賦稅徭役,還有制度,都有一定的關(guān)系。